黄河三角洲16天“喝”下128个大明湖
今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累计生态补水1.53亿立方米,补水效率再创新高
7月13日8时,随着黄河口一号闸取水工程闸门缓缓关闭,2025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结束。
2008年起,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有计划地实施生态补水调度。持续18年的“生命输液”,让黄河三角洲发生了哪些变化?
两条流路“双线输血”
在位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清水沟流路的封育沟引水口,黄河水穿流而过。补水后的湿地如同伸展开的“毛细血管”,从主河槽细分为若干生态沟渠,浸润到一处处湿地。
“20多年前可不是这样子。”黄河河口管理局水调科科长聂莉莉回忆,1992年这里获批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在成立之初就面临黄河断流。
“20世纪90年代,黄河下游几乎年年断流,1997年断流时间长达226天,断流河道704千米,从入海口一直上延至河南开封。”聂莉莉说。
频繁的断流导致进入河口地区水沙资源急剧减少,黄河河口淡水湿地萎缩、生物多样性降低,土地盐碱化程度增加,河口湿地生态奄奄一息。
1999年,为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和黄河下游断流形势,国家正式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,至今黄河已实现连续25年不断流。2008年起,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有计划地实施生态补水调度。
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黄河现行流路清水沟、黄河故道刁口河两大区域。聂莉莉告诉记者,最初实施的生态补水仅有清水沟流路,2010年黄委又实施了刁口河流路生态补水,不仅让废弃多年的刁口河河道重现生机,黄河三角洲湿地也通过两条流路“双线输血”,改变了以往单一现行入海流路区域生态脆弱的局面。
2008年以来,累计向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16.42亿立方米,近五年年均补水量超2亿立方米,较过去十年平均补水量增加三倍多。
今年累计生态补水1.78亿立方米,包括清水沟流路补水1.56亿立方米,刁口河流路补水0.22亿立方米。其中,调水调沙启动之前,山东黄河河务局会同自然保护区管委会抓住黄河水情较好的时机,相机向清水沟流路补水2509万立方米;调水调沙期间生态补水正式启动后,共补水1.53亿立方米,相当于16天“喝”下约128个大明湖水量(以大明湖蓄水量120万立方米计算)。
30个小时!补水效率再次刷新
“实测30个小时!又破纪录了。”7月2日22时,奔涌而来的水声打破旷野的宁静,黄河生态补水水头顺利涌入刁口河故道一千二自然保护区。
“比去年整整提前了11个小时!”黄河河口管理局故道处主任刘印才,见证了这些年送水效率一次又一次刷新。
与黄河现行流路相比,黄河故道刁口河流路补水路线较长,补水效率直接影响整个三角洲补水效果。
“从刁口河流路补水到保护区有40多公里。”刘印才介绍,“由于多年停止行水,河道淤积不畅,输水能力低,再加上渠首工程引水能力小,沿程节制闸、分水闸多,补水效率大打折扣。”
为让黄河水能够更快、更精准地抵达需要滋润的区域,山东黄河河务局联合当地政府下了不少“硬功夫”。
2020年,东营市投资1700万元,于汛前对刁口河流路8.5公里长主河道进行了清淤;2023年,完成了刁口河治理二期工程,总投资4700万元,继续向下游开挖疏通河道16.8公里,改建生物通道5处,河道输水能力进一步加强。
为解决引水闸引水能力不足的问题,河务部门在原有崔家节制闸引水基础上,还新增开西河口泵站联合供水,引水流量由原来的30立方米/秒提升至50立方米/秒。
“补水不是简单的放水,而是一场精准的‘水战役’。”刘印才说,为保障生态补水取得实效,今年补水前调度相关单位提前开启沿途河道节制闸、关闭两岸分水闸,并对汊口分水地段进行堵复,清除阻水障碍,保障黄河水顺利下泄。
从2020年水头奔涌133小时才抵达目的地,到2021年的81小时、2022年的50小时,再到2023年的44小时、2024年的41小时、2025年的30小时……这些年来,刁口河流路生态补水犹如一场与时间的赛跑。
织密守护网络,保障专水专用
黄河水是尾闾河道的命脉,也是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命脉。为确保生态补水应补尽补、专水专用,当地多个部门紧密协作,形成了一张严密的守护网络。
河口、利津黄河河务局水政监察大队负责为刁口河生态补水保驾护航,对重点河段24小时昼夜巡查管护。“今年我们综合运用视频监控系统、无人机航拍等技术,对补水关键河段、重点涵闸实施立体化监控。”河口黄河河务局水政监察大队专职副大队长董波告诉记者,刁口河流路沿途经过两个县区,且周边用水需求量很大。一方面要防止生态补水期间出现乱取水、乱挖沟等现象;另一方面,由于部分河段河床高、河道窄、芦苇多,还要防止出现水溢河槽、淹没庄稼等风险。
当地黄河派出所联合区直12个部门成立“生态联盟”,加强辖区非法取土、取水、排污以及破坏动植物资源等联合执法。
黄河河口管理局水政处二级主任科员李祯介绍,黄河河口管理局还将联合刁口河沿线乡镇政府,调动基层工作者、沿黄村民的力量,与水政监察员共同守护黄河口生态环境。
水是湿地的生命。经过持续多年的生态补水,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的湿地得到修复,淡水湿地面积稳步增长。补水区植被种类从2010年的10科12种增加至2020年的32科76种;鸟类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目前的374种,数量达600多万只。(记者 方垒 通讯员 张睿)